基本需求評估

- 瞭解中國城市中外來工子女的需求

研究目的

為了給就讀中學的外來工子女提供適當的服務項目內容,我們的研究團隊於2007至2008年期間,對北京和上海的五所私立及公立中學的外來工子女進行了深入的需求評估研究。主要考察的題目有:

• 樂觀感、抗逆能力及總體精神健康狀況
• 人口統計資料(如年齡、性別、收入等)、家庭特點
• 移民經驗
• 社會身份
• 社交支援
• 生涯規劃與職業理想
• 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回應及參與

研究進展和成果總結

半結構化、深度的訪談於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期間進行,對象是三所學校7至9年級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分別來自兩所位於北京和一所位於上海的學校。位於北京的是兩所私立學校,只供外來工子女入讀。位於上海的是公立學校,供外來工子女及本地學生入讀。訪談後,我們還對上述三所學校的7至9年級學生進行了手寫的問卷調查,另外一間北京的私立學校和一所公立學校也參與了問卷調查。所有資料於2007年及2008年期間收集。

研究結果總結:

  1. 有很多在北京和上海的外來工選擇帶他們的配偶和子女到城市來,而第二代外來工子女的人口數量相當龐大且不斷上升。這些孩子通常沒有任何人口登記(沒有上戶口),所以官方的資料很可能低估了實際的人口數字。
  2. 大部份到城市學校就讀的外來工子女在城市裡度過了超過一半的人生;於公立學校就讀的外來工子女在城市裡度過的時間比他們在打工子弟學校就讀的同伴更長。
  3. 在建立友誼方面,在打工子弟學校和公立學校就讀的外來工子女都更喜歡與外來工子女做朋友。有趣的是,他們對朋友的選擇並不是基於來自哪個省份,而是基於是外來工還是本地人。當有外來工子女嘗試和本地孩子建立友誼時,一些本地孩子的父母會提出反對。
  4. 在身份認知方面,大部份外來工子女,包括那些在城市裡出生及從未踏足家鄉的學生,在自我身份層面上認同自己的家鄉多於他們居住的城市。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大部份的外來工子女已接受他們的戶籍跟種族一樣是自己的一種身份。
  5. 中國城市裡的外來工子女狀況並非千篇一律。尤其是第二代移民和剛進城的「新生代」外來工子女在身份認知和理想層面都有極大的差別。
  6. 我們的研究中有大約五分之一的受訪者對於城市的升學機會感到困惑,也不清楚現有政策的含意。至於那些清楚現有政策所提供的選擇的受訪者,大部份都是直到最近才得悉,也有很多是在社交場合或從非正式的途徑知道有關政策。
  7. 那些學業成績最好和有最多家庭資源的外來工子女都被送回他們的家鄉繼續升學。結果留下來的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士氣在他們升班的同時一年比一年倒退。再者,雖然最好的學生返回自己的家鄉,但他們返鄉後的學業成績也逐漸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