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寬容的心去接納各類學生

    - 陸洪範 (TTT學員)

帶著"如何處理活動中學生的「消極」表現"的疑問,開始了爬山。

一小段山路比想象中更具有挑戰:當進入樹林發現難以辨認方向時,些許恐慌漸漸升起,因為已經不能看到自己選定的階段目標了。並且,雖然林中沒有猛獸,卻也密布著莖稈帶刺的小樹、腳下間或有松土和枯枝。因此,在急於趕路的同時,提醒自己"還要注意踏實走好腳下每一步"。但就是這向下看的一眼,突然發覺那些生長在腳畔的小樹苗,他們是這樣地充滿著生機和自然的氣息,是那麼需要行路人的照顧。於是放慢腳步,繼續尋找目標。不過還是微微害怕,這時耳畔傳來了後方同伴輕微的腳步聲,出發前他對我說:"不要擔心,後面有我",頓時覺得放心了!心情起落,不知過了多久,隱約看到前方出現兩人的身影,當時不知是誰,只想"啊!還有人和我一樣懂得大自然的魅力呀!",走近一看,原來就是自己的同伴和導師,握住導師迎接的手,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成功啦"。

有了第一段山路的經驗,對第二次爬山更有信心和準備。走著走著,猛然發現:那些原來避之不及的枝枝蔓蔓竟然成為"完成"的條件(借力前行)和保障(防止滑落),原來的阻礙已經在這一刻轉變成為了助力和保護。終於,經過了兩次的行山,對能夠全心看景的時刻感到分外珍惜,有夥伴在身邊,雖然不交談,仍能感到我們在"幫助青少年"這一共同目標下的緊密相連。

最大的收獲是:越發要明白學生對不瞭解的事物都會有著一個從無知害怕到熟悉能做的過程,要允許他們對活動慢慢認識、接受、受益;而一些情況下,老師看到的"不好"、"不恰當"、"好奇怪"的表現,換一種情境、運用,就能夠成為學生的長處。因此,我們從事青少年工作的人士,尤其需要用深遠的眼光、寬闊的胸懷去觀察學生,用心靈看待、認識和關懷他們。

回頁頂    返回